点击数:5872017-01-11 11:57:05 作者:李倩
四、新鲜的车辙印在迂回的沙梁间,也是印在我心里无法复刻的美。
随着虚软的沙山不断增高,翻越愈加困难,平滑的坡顶被反复凿出深壑后,第一次陷车了。后轮埋进一半,进退不能,付总的二号车紧跟上来,装上绞盘没费太多力就将我们的车拖出了沙坑。而后陆续又陷过几次,两辆71就这样互相拉拽着一路向前行进。
这一段除了沙山连绵几乎看不到他物,连红柳都鲜少。下午起了风,浮沙像流雾般漫起,银色的影子有形亦无形,在起伏的曲线之间追赶、盘旋。大漠充当了幕布,而一出天然舞剧风飞沙正在上演。
临近向晚,仍然在沙山徘徊,若找不到柴枝,今天就无法扎营。又往前寻找了几公里,在坡下看到一些散落的红柳枯枝,目测晚上应该够烧了,商量之后在此扎营。其他四辆车还远远落在两小时车程之后,费总的头车又向前探了五公里的路。折返回来时,付总正在暮光的沙坡上日光浴,裤腿卷起老高,光着脚埋进温暖的细砂享受这遁离尘世的宁静片刻。一天的奔波在这样的傍晚结束,无憾矣。
从小河向海头行进的第二天,走出高沙,现出成片的雅丹群,有的稀松低浅,有的凌厉狰狞。照这样走人受不了车也受不了,想方设法找测线是当务之急。延续了一路的顺利,测线很快出现,行车轻松了太多不说,时间省了不少。
原本作为头车的我们今天押尾,与先头部队的距离并没有拉开多远,其原因,是伊老师行走沙漠多年的职业习惯和考古经验,以及准确的地貌判断,在几处相对较平坦的台地下车探查,均发现陶片或白骨散落,也就是代表这些地方曾经有人类生活的痕迹。他总能神奇又神速地找到一些石片工具、铜片等小物件,随时拿着标本袋装起来以带回研究,如此大家也就跟着寻起了“宝”。之后只要看到伊老师的车停了,大部队就都一齐停车扩散式寻觅,背着手的、猫着腰的,恨不得把表面的沙子筛一遍,那画面实是有趣。话说也都小有收获,无论谁捡到什么东西,都找着伊老师“专家鉴定”,这也成了一路疲累的最大欢乐了。
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昆明路158号野马大厦B座602室
0991-3812153
0991-3653535
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,将立即更正。
版权所有 © 新疆英竜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证号:新ICP备16003715号 法律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