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疯教授”赵子允的事业
10月4日是富有戏剧性的一天,我们从古董塔格山向麻扎塔格山进发。
早上我们收拾停当准备出发时,赵工突然对郭锦卫说:“小郭,你们先走,我请2小时假,我要上山上看看”。我们有些不放心,但他还是转身就向山上走去,我们知道,他是去做地质考查去了。我们则沿着山前平坦的戈壁滩向几公里外的沙丘行进。整日在松软沙丘上行走,赶上这么一块较硬的地面,这时走路简直是一种美好的享受。我们常常在一块不大的硬地上来回走几次,享受一下硬地给我们带来的快感。在一片沙丘前,我和保华留下来带着三峰骆驼等赵工。一个人远离队伍,实在太危险了。彭加木当年的不幸就是这样发生的。
大约半个小时的样子,赵工带着兴致勃勃的表情,迈着疲惫的步伐赶了上来,他那件野外战斗服――一件大红风衣的口袋里,装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。他兴奋地说:“这是一座玛瑙山,满山都是玛瑙。”说完拿出各种石块向我展示各种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玛瑙。我们说,还是快追赶队伍吧,学术问题晚上再研究。为加快速度,我们想骑上骆驼,可是这几峰骆驼都是小巴朗子(维语,小孩儿),脾气大得很,我刚刚爬上驼背,就被狠狠地摔了下来,并踢上重重的两脚,正踢在左小腿上部和右膝内侧,踢破的皮肤被阳光一晒,疼痛无比。驼工不在,我们无法制服这几个牲畜,只好牵头骆驼向前方一个又一个的沙丘走去,这时刮起了3~4级风,尘沙飞扬……
说起赵工,中英双方队员都很喜欢他。50多岁的人了,却像个老小孩,总不停地说让大家发笑的话。穿着大红风衣,又带着个翻起“耳朵”的帽子,象个喇嘛。英方给他起了个绰号叫“疯教授”。
刚进沙漠时,我把赵工敬为师长,不敢有一点不恭。有一天中午休息时我渴得受不了,而我的壶空得一滴水也没有了。便高喊一声:“谁给我点儿水,我就叫谁大爷!”赵工立即接道:“你等着!”说完就带着几分神秘走进了卧着的驼群中,一会儿就找来了一壶水。我立刻就叫了声“大爷”,大家哈哈大笑,说我是势力之人。但从此以后,大家要找什么东西就叫赵大爷。很快赵工就发现,叫他大爷准没好事,找水、找吃的、找烟都叫大爷。赵工曾负责管烟,他烟瘾特大,不知怎么有一天,管得他自己都没烟了。赵工是个进入名人录的大知识分子,但长年的野外生活,已把他磨练得乐观而纯朴,没有一点做作。他了解沙漠就像了解自己一样,在找水方面真令人敬佩。他告诉我:“有红柳的地方,即使挖出水也是苦的。有鹿角羊、骆驼刺的地方,水一般是甜的。而有芦苇的地方,挖一米五左右就能出水。”根据他教我们的这点学问,在后来的穿越中,中英队员都快变成找水专家了。
赵工还是个找矿专家。新疆若羌县曾提出要以矿产为龙头发展经济。县委书记说:“要搞矿业,就必须先把赵子允请来。”这位老县委书记去世后,县里“十顾茅庐”请赵工出山,赵工感动了,离开了乌鲁木齐的家,来到条件艰苦的若羌县。三年多来,赵工经过考察得到的答案是:若羌是玉石和黄金的高产地。一定要上机械化开采,个人开采浪费太大,且财富都流到了个人手里,国家只得到蝇头小利,所以一定要限止。赵工的建议得罪了许多发“国家资源”财的人。就在这次赵工进沙漠前不久,他还被一伙地痞流氓吊起来毒打,因为赵工坚决不给他们有关金矿位置的资料,不让他们的发财梦得逞。这些事情都是在沙漠闲聊时赵工不经意地谈出来的。我们深深地敬佩赵工的为人。
赵工毕竟年纪大了,他常常走在队伍的最后面,一边走,一边观察四周的地质情况,时常还要拍照、做笔记。有几次我看到他真的是咬牙在走,特别的翻越大沙丘时,他的体力明显不行了。可是在这种艰苦的穿越中,我们却无法给他更多的帮助,唯一能做的就是劝他骑上骆驼。他也就不客气地骑上去了,一般他也就骑一两个小时,便又下来继续走路。在沙漠中,我们之间没有什么客套话,能怎么做就怎么做,每一个人都有着坚定的信念―― 一定要成功地完成这次穿越。进沙漠前,王卫平总经理对赵工说:“老赵,你有30多年的沙漠经验了,这次一定要为穿越成功保驾护航呵!大家的安全就交给你了。”在麦盖提县,赵工曾对记者说:“大家寄予我这么高的期望,我就是爬也要爬出来”。
要说图名,赵工已算个名人了;要说图利,这次他最多有点野外补助之类,50多岁的赵工图什么呢?就在我们这次探险结束后不久,我打电话到乌鲁木齐询问赵工的近况,得知他又去若羌搞新的考察去了,而这是在我们探险回来还没缓过劲来的时候。
了解自然,认识自然就是赵工生活的全部意义。